为做好济源“十四五”期间中小学“双减”工作,近日,教育体育局印发了《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教育体育局关于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济管教体〔2022〕6号)。现就相关内容解读如下:
一、出台背景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21〕40号)、《中共河南省委办公厅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措施>的通知》(豫办〔2021〕28号)》《河南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工作的通知>》(教办基〔2021〕189号)等文件精神,济源示范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实行“5+2”模式,即学校每周 5 天都要开展课后服务,每天至少开展 2 小时。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教育体育局关于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
二、主要内容
《通知》共分四部分内容,从工作目标、工作原则、组织实施、保障措施落实“双减”背景下开展课后服务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开展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是通过改革的方式,回应社会关切,破解中小学生“放学早、接送难”矛盾,是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外负担的重要手段。
三、具体举措
(一)工作原则。课后服务坚持学校为主、自愿参加、全面发展和事项公开原则,按照一校一案制定课后服务实施方案,充分征求家长意见,由学生和家长自愿选择,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同时建立经费监督机制。
(二)组织实施。课后服务服务对象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实现有需要的学生全覆盖。服务时间实行“5+2”模式,即学校每周5天都要开展课后服务,每天至少开展2小时,结束时间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相衔接,初中学校工作日晚上可开设自习班。教师可实行弹性上下班制度,切实减轻教师工作负担。
(三)保障措施。
(1)建立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各中小学因地制宜探索构建学科类、阅读类、体育类、艺术类、科技类、影视类、劳动类、安全教育类、综合实践类等课后服务课程体系。提供“菜单式”服务,让学生可以“选课走班”,形成“一校多品”的课后服务特色。
(2)建立课后服务师资队伍体系。鼓励教师发挥爱好特长、跨学科指导学生,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作用,广泛动员学生家长、退休教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社会各界热心人士提供形式多样的公益性服务。
(3)建立课后服务经费保障制度。 根据《济源市发展改革和统计局 济源市财政金融局 济源市教育体育局关于制定我市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课后服务收费标准的通知》(济发统〔2022〕81号)文件精神,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课后服务收费标准按照每生每月不超过80元执行。所需费用除财政按每班(以河南省中小学生学籍管理系统班级数为准)每天50元标准补贴外,通过服务性收费形式按每生每月50元标准收取。低保家庭子女以及特困、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免费自愿参加课后服务。
(4)建立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参与课后服务评估退出机制。中小学校书记、校长是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参与课后服务的主要监管责任人。可适当引进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中的教练或教师,作为学校课后服务师资的补充。学校要履行严格的审核程序,须具有相应的资质及良好的个人征信等。严格限制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参与课后服务,确有需要的,学校要建立严格的遴选、审核、准入机制,并到市教育体育局进行备案,严禁以任何形式向学生收取费用。学校要建立由教师、家长、学生代表多方参与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课后服务质量评价机制,每学期至少评估一次。
(5)建立课后服务考评机制。各中小学校要成立以书记、校长为组长的课后服务领导小组,明确一名业务副校长主管课后服务工作。制定课后服务实施方案和考核细则,对参与课后服务人员依据服务质量实行等级考核。教育体育局将对各学校课后服务工作进行专项督导,确保课后服务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更好地服务学生和家长。
(6)建立健全课后服务安全保障机制。各中小学要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加强安全卫生意识教育。对参与课后服务人员的品德、健康、资质严格把关,制定并落实考勤、监管、交接班制度。教育体育局将定期开展监督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