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新闻  »  改革聚焦
扬自信核心文化 助课程奠基成长——王屋一中“自信教育”课程建设纪实
发布时间: 2019-01-08 | 来源: 济源教育网 | 作者:

  20187月11,2018河南省最美孝心少年宣传推介活动中,济源市王屋一中八年级(3)班学生成汶洋,因其奋发有为、自强不息,不怕困难、孝老爱亲等优秀品质,经省教育厅严格评审后被确认为候选人,在全省展示了愚公家乡好少年的宝贵品质。 

   据了解,从2009年开始,在济源市每3年一届的“愚公家乡好少年”评选活动中,王屋一中连续四届每届都有学生入选,今年更是有两人同时入围,其中孙东海入围全国新时代好少年,成汶洋被评为河南省孝心好少年……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近年来,王屋一中认真落实德育教育纲要,大力实施以“自信教育”为核心的课程建设,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开发本土校本课程、改革学生评价制度等,着力培养品德高尚、成绩优秀、特长明显的愚公家乡好少年,引领广大青少年深入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孩子一生成长打下亮丽的人生底色。”王屋一中校长翟国喜说。 

                                                  校园文化  让学生浸润自信 

   在孕育着愚公移山神话传说的王屋山脚下,我们走进绿树成荫、书声琅琅的王屋一中,见到了刚刚当选学校第十一届自信心形象大使的成汶洋,了解到了她背后的故事。 

   2012年,汶洋的爸爸突发脑溢血,落下了严重的后遗症,丧失了劳动能力。几年来,她在痛苦中磨炼了意志,在困难中变得坚强,学会了以微笑面对生活,多次被评为学校“三好学生” “优秀班干部。尤其在妈妈被总部派到外地工作的一年,料理家务,照顾爸爸,汶洋撑起了这个家。因为爱,她承担了责任;因为责任,她学会了坚强;因为坚强,她将带着爱在自信中快乐成长。 

  “我在学校参加了许多活动,在失败中寻找原因,在成功中积累经验,每一次都是一次成长和锻炼,学校开展的自信教育,有很多我们喜欢的课程,让我进步了许多,收获了很多。”说起自己的故事,这个14岁的小姑娘没有自怜自艾,有的只是阳光和微笑。 

  “我们山区的孩子,由于家庭教育环境、学习基础、教育资源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多数学生不够自信,找不到自身闪光点,容易产生胆小内向、性格孤僻、讨厌学习等严重的自卑心理,这不仅影响育人质量,更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在谈到实施自信教育的初衷时,翟国喜这样告诉记者。 

   走在王屋一中的校园里,“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让每位学生都有所发展”“自信产生力量,拼搏诞生希望”“在阳光下生活,在自信中成长”等宣扬自信的激励语句无处不在。“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这是九年级(2)班翟贝贝的人生格言。“不是尽力而为,而是全力以赴”“ 我自信,我能行,我拼搏,我成功,脚踏实地海让步,持之以恒山能移。”走进教室,桌角上学生自己制定的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形成文字,制作成有创意的卡片,粘贴在桌子的右上角,花草、鱼缸,名人字画,学生们自己的作品,充满整个教室。 

  从2005年开始,王屋一中把自信心教育作为实施幸福教育和励志教育的有效载体,明确“阳光生活,自信成长”的办学理念,建设“学生喜欢、教师认同、家长满意的成长乐园”的办学目标,培养“智能自信、身心自信、品格自信的阳光少年”的育人目标。从营造“我能行”氛围、构建自信课堂、创建特色班级、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自信心形象大使、施行多元评价六个方面开展自信教育实验。经过十几年的实践,自信教育已根植于王屋一中每一片土壤,成为王屋一中闪亮的教育品牌。 

   王屋一中的自信教育活动平台很多,孩子们最喜欢且最具特色的就是每年一届的自信心形象大使评选。形象大使从智能自信、身心自信、品格自信三个层面,分充满自信类、主动学习类、勇于担当类、友善人格类和综合类五个类别,历经个人自荐、小组推选、班级初赛、年级复赛、校级决赛五个阶段,通过自信演讲、才艺展示、现场答辩三个环节进行评选。 

   截止目前,学校已进行了11届评选活动,共评选出110名校级自信心形象大使,据统计,这些学生中有92名考入济源一中,1人考入清华大学,36人考入国家重点大学。 

                                                   团队共建  让课堂创造自信 

  “人薄课就薄,人厚课就厚。让每个学生成为阳光生活、自信成长的人,这是自信教育最核心的育人目标,要想达到这个目标,最根本的还是要抓住课堂,让教师成长起来,让课堂灵动起来,让孩子智能自信起来。”王屋一中副校长张波说。 

  张宁是2015年分到王屋一中的青年特岗教师,谈起刚参加工作时的体会,她笑着说:“当时的体会就是六个字,心有余力不足,课程建设的内涵和路径都清楚,但是怎么达到目标,因为能力和经验都有待提高,时常有捉襟见肘的无力感。” 

  为了帮助教师尽快成长,让教师成为有底气的“自信”的人,从而影响和带领学生成长为“自信”学子。王屋一中按照“寻找同道者、培养先行者、影响同行者”的思路,组建团队,培育学习共同体,推动课程建设。动员16名骨干教师组成攻关团队,分为顶层设计组、理论学习培训组、学科课程建设组,各有侧重,同步学习,共同交流。成立“师带徒青蓝团队”“学科建设共同体”“学生学习共同体”商定公约,确立目标,捆绑评价。 

  “王小焕是我的导师,她从教21年,是学校英语教研组组长,教学经验丰富,我们结成对子后,她手把手教我,从教学目标的确定、教材的分析、教学案的设计、学生的管理等,可以说面面俱到,并且带我参与了英语学科建设共同体团队,近年来我收获很大,进步很快,去年我在济源市英语优质课大赛中取得一等奖。”青年特岗教师张宁说。 

  “由于教师专业素养的缺乏,导致长期以来,教师们在教育教学中,坚持以知识为中心,关注书本知识的讲授、记诵和检测。很少关注学生的经验,教育成了“剥夺经验”的过程,造成学生有知识,没有体验;会做题,不会做事;有生命,没有生活。时间长了,自己累,学生更累,教育生活也变得失去了本真意义。”数学教研组组长张小丽说。 

  因此,王屋一中立足学校课程建设团队的能力水平,依据学校课程体系,采取双线推进的方式实施,基础课程按照国家课程校本化方式落实,从四个维度开展工作。围绕“充满自信、勇于担当、主动学习、友善待人”的学生培养目标;把教师“自信、乐教、善思、共享”的教风和学生“自信、乐学、高效、进取”的学风建设纳入课程管理范畴。强化教师校本化培训,提高教师课程实施能力。学校各学科组在分析学科特点、教师特点、学生学习现状的基础上,编制学科课程纲要和课时教学案,理清学科建设思路按照学校课程纲要编写指南。建构问题式课堂教学模式,即预习检测、激学触思——问题呈现、分享交流——思维迁移、巩固提升——形成思维导图、整理问题清单。实施 “分层晋级作业”,试点“分层走班教学”,采用学生自主申请、教师认同,上课时学生进行分层走动,组班上课。 

   这是八年级二班的一节数学课《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课堂上教师     导入自然联系实际,学生人手一张教学案,预习时静悄悄,讨论时热火朝天,教师抛出一个个问题,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去思考、去讨论,整个课堂充满思维和思辨,不知不觉中一节课结束了,让人感觉余悠未尽。 

  “我非常喜欢我们的课堂,老师给我们编制了学案,把学习内容设计成一个个小问题,让我们自主的去学习、去探究、去讨论,给我们指出了学习的路径,我们学的很轻松,感觉每节课都收获满满。”八年级二班学生陈朝阳高兴地说。 

                                                      课程拓展   让实践成就自信 

  赵天宇是九年级(2)班学生,他平时就在家里喜欢鼓捣一些机器零件,家里的钟表、玩具他总是拆拆装装玩个不停。学生的创新能力来源于实践,为让知识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学校实施课程拓展计划,组建了科技、棋艺、书法等9个社团。爱好科学的他赶紧报名参加了科技社团,请教老师、查阅资料、创新尝试,他在这里找到了知识带来的乐趣。在2017年的济源市科技节活动竞赛中,他结合物理上的杠杆原理,设计的科技小制作‘三级联动’获得了一等奖。 

  “我喜欢科学,在社团实践发明的过程中,更加深了理解了课本上的知识,学习起来更轻松更开心,同学们都称我是物理小王子,经常有小发明获奖,也很有成就感。”赵天宇兴奋地说。 

  王屋一中共开发实施了三类拓展课程。基于学生生命力实施阳光60分、生涯规划、安全教育等课程;基于学生学习力实施主题阅读、趣味数学、社团活动等课程;基于学生自信力实施研学旅行、省身成长课、雅行课、大使评选等课程。 

  每到周三下午的社团活动课程实施时间,篮球场上球来人往,书法室里墨香阵阵,舞台上舞蹈飘逸,科技室里埋头创新,诵读社团书声朗朗,棋艺室里智力碰撞……一番热闹的景象。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了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实践生活,王屋一中还认真组织每学期一次“研学旅行”活动,共开发和实施了《传承王屋文化,弘扬愚公精神》《探寻黄河文化  体验科技魅力》《感受城市文明 立志成才报国》等五个主题研学旅行课程。 

  “每一次研学旅行,我都有一次新的收获,它不仅是一次外出的实践活动,更是一次心灵的拓展,我们有知识的学习,有能力的提升,有品质的锻炼,在活动中我在团队中得到成长,我们的团队也因个人的成长而变得强大。”王屋一中九年级三班的李可菲同学兴奋的说。 

  “拓展课程对落实学校的育人目标、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语文学科就开发了《走进主题阅读,丰盈学习生活》拓展课程,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面有了很大的提升,我们这个课程设计还获得了济源市阅读课程设计大赛特等奖。”王屋一中教师周梅花老师说。 

  通过拓展课程的实施学生的素养有了明显的提升。三年来共有38名学生在市镇级演讲比赛中获奖,27名同学在市镇级主题征文中获奖,36名同学在市镇级科技小制作中获奖,汉字听写大赛连续三年都有学生入围市级选拔决赛,39名学生在镇级象棋、乒乓球、书法等比赛中获奖,5名同学被评为济源市愚公家乡好少年。 

  几年来,河南省百佳中学、济源市课程建设试点学校、济源市研学旅行试点学校、济源市示范性学校、济源市德育示范校、济源市教育教学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先后花落王屋。王屋一中,这所山区乡村学校的课程建设,不仅是一次认清“自我”,突破“自我”的过程,更是一项极具挑战意义的自主革命,在自信振兴的道路上,它必将用铿锵的脚步,砥砺奋进的律动,让未来熠熠生辉。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