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新闻  »  改革聚焦
济水南街学校:“博闻雅行”课程成就“博雅”少年
发布时间: 2019-01-04 | 来源: 济源教育网 | 作者: 贺欣欣李小高

  “通过‘博闻雅行’课程培养‘博雅’少年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近日,济水南街学校李军霞校长对记者说。 

  所谓“博闻雅行”课程是指以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以培养“阳光、文雅、博学、善思”博闻学子为目标的,通过整合国家、地方、校本课程而开发的以“博闻雅行”为课程理念的基础课程和拓展课程的课程总和。该课程以语、数、外等六个学科课程为主体,以博闻阅读、山区体验课程等六个拓展课程为有效补充,通过课程建设激活学生思维、开阔学生视野、筑牢做人根基、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课程建设中快乐成长,让教师在课程建设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近年来,济水南街学校立足传统文化,围绕品牌建设,以“博雅”为校训,秉承“努力成为最好的自己” 的办学理念,把培养“阳光、文雅、博学、善思”的“博雅”少年作为学生成长的目标,全面落实“博闻雅行”课程,走出了一条“博闻雅行”课程成就“博雅”少年的特色发展道路,该校从上世纪40年代百余人的村办学校发展到现在的近千名学生,成为学生舒心、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优质学校。该校被中国教育学会授予“传统文化进校园试点校”,还荣获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示范基地、全国新教育实验学校、河南省心理健康实验学校、河南省先进家长学校、河南省青年文明号、河南省书法教育先进学校、河南省豫剧进校园实验学校、河南省汉字大赛优秀组织奖、济源市文明校园、济源市传统文化示范校、济源市课程建设示范校、济源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等一系列殊荣。 

                                              基础课程:让孩子的课堂“活”起来 

  “孩子们,你们看,这个‘巢’字,下面的木代表树,木上面多像是鸟窝里有三只可爱的小鸟,合起来就是表示小鸟住在树上的鸟窝里。巢就是小鸟的家,一个温暖的家,就像我们每一个小朋友一样都有一个温暖的家一样。”这是济水南街学校四年级的李曼老师在给孩子们上识字课,那些枯燥的汉字在她的讲解下变得生动、形象起来,孩子们的眼里充满了喜爱、向往,识字课变得有趣起来。 

  “数学老师的教学十分独特,他非常善于从生活中出发举例子。比如,有一次我们学习乘法分配律,老师就发明了一种方法,我现在还记忆犹新。大家可以想象是爸爸妈妈都爱我,乘法分配之后就是爸爸爱我,妈妈也爱我。有了这种方法,同学们做题就是分分钟的事情了。”该校六年级三班的郑梦洁同学告诉记者。这是该校语文、数学生活化的一个缩影。 

  记者从该校了解到,该校整合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把立德树人融入各学科的教学中,把提升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核心育人目标。比如:语文学科教学着重进行单元整合,通过字词过关课、课文朗读课、课文领悟课、课外阅读拓展课四种紧密联系的课型,整合一个单元的训练项目。四种课型以单元为整体,通过集中讲、读、练等形式完成教学任务;节余出时间由老师指导学生进行大量拓展阅读、习作训练,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数学学科依据“生活数学”这一数学思想,在教学中实践“走进生活寻找数学”、“走进课堂探究数学”和“走进生活实践数学”三个理念,激发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记者还了解到,为促进教师深入理解课标,该校专门开设教师讲堂——“《课标》开讲啦”。为了讲出自己的理解,讲得精彩,每个老师都精心准备。郑丽君老师说,我上学期就开始准备,查资料、听讲座、对课标、选课例,在交流中学习,在研讨中成长,在实践中拔节,感觉自己对课程的理解,对教材的把握增长了不少。数学教师从课标中提出的10个核心素养入手,每人选择一个来解读。语文教师从课标落实的五个版块入手,选择自己最为擅长的板块,以小问题为切入点进行课标分析解读。要求教师有理论,有案例,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讲解,精心选择案例分享。每周两名教师的课标讲解,促进了教师的碰撞交流,每一位教师收获颇丰。学校课程小组还引领教师完成教材梳理,整理成册。梳理出书中四大板块:教学内容、课标要求、重、难点分析、以及渗透的学科素养,经过梳理后,教师对教材有了纵向和横向的把握。现在课标解读成了老师们最喜爱的活动,付东霞老师所撰写的“数学生活化”的教学实践被评为市课程建设论文一等奖。 

  “每年的四月、十月为老师们的集中学习月,学校下午放学延长一个小时,全体教师进行集中学习培训,学习《课标解析与教学指导》、《与名家一起读课标》、《最儿童课程》等教育专著。每周三下午的三节课进行年级组同课异构展示,放学后进行评课研讨。这样的展示和研讨让教师越来越清晰学校课程建设努力的方向,也越来越看到课程建设的希望和自信。”张娟老师说。 

  谈到课程建设,老师们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认识有了质的飞跃。赵小芬老师说:“学校课程建设就是学校日常教学的优化与改进、修补或重建。”数学老师付冬霞说:“课程建设就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吃透教材为基础、以课堂为阵地、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的建设过程。最终目标就是为了提升学生学科素养,推动教师专业成长。”《小学楹联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基于课程标准的小学数学课程生活化的实践研究》《小学拓展性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实践研究》等省市课题研究如火如荼。张文娟、商南坡、付东霞等多次荣获省市优质课奖。2017年该校语文教研级荣获市优秀教研团队荣誉称号。 

                                           博闻阅读课程:让孩子的积淀“博”起来 

  119日上午,记者走进济水南街学校,该校传统文化元素处处可见,处处可闻。学校西墙上“海纳百川为博,宁静守则为雅”的办学理念分外醒目。 

  李好曾是南街学校六二班的一名学生,今年七月刚刚从济水南街学校毕业。 

  记者从李好母亲王娜处了解到,小学六年级,她就背会了学校的六本经典读本:《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笠翁对韵》、《对联》、《论语》,大量的经典储备丰富了孩子的语言积累,现在无论是作文还是阅读古今名著她都游刃有余。这是南街学校开展博闻阅读课程的一个缩影。 

  “六年级的时候老师推荐李好和同学们阅读原版的《西游记》,看到艰涩难懂的语言我还担心她不愿读,没想到她读起来竟然兴致勃勃,还感叹文中的语言精炼优美,远胜于现在的语言。”采访中,李好母亲兴致勃勃地说,“升入初中之后,女儿每次写的作文都会被老师评为范文。” 

  王娜告诉记者,南街学校每周升国旗都会有一个班级进行国旗下诵读展示,每逢传统节日或孩子们的六一节都有经典诵读比赛,六年以来李好参加过这样的比赛不计其数,她生性羞涩,但经过六年来的锻炼,如今上台自信大方,主持节目有模有样,台风很成熟,现在她上初中后,初中也有社团活动,她很自豪地说:“妈,这个社团我就不报了,我都可以当他们的老师了。” 

  “在长期经典文化的浸润下,女儿身上形成了许多优秀的品质,诚信、包容、善良、忍让、自信、自律,让我这个做妈妈的也自叹不如。”王娜说。  

  谈起经典诵读给孩子们带来的改变,张娟老师说,经典诵读整体让孩子们也过上了诗意的生活。下小雨时,孩子们会吟诵“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天,看到满树桃花,孩子们脱口而出“逃之夭夭,灼灼其华”;秋风乍起,树叶飘落,孩子们会随口吟出“老树呈秋色”“苒苒物华休”;冬日飞雪,孩子们会吟诵“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该校坚持“传承经典,浸润童年”的传统文化教育特色,以诵经典、绘经典、讲经典、演经典等系列活动为依托,借传承经典来提升学生素养。学校逐步构建了博闻阅读课程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了学校文化建设。2014年,学校被中国教育学会确定为“传统文化进校园试点校”。 

  “教了十几年的语文课,总感觉语文课堂上大量时间浪费在了分析课文上有点可惜,而且学生也不感兴趣。”该校语文教师李曼说。 

  在充分研读《给教师的建议》和《语文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我开始了进行语文单元整合的思考,基本做法是把单元整合分为单元导读课、以文带文课、对比阅读课、课内外群文整合阅读课几种类型。用三分之一的课堂时间学完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节省出的三分之二的课堂时间用来供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大量的、自主的、自由的阅读,这样就能真正把课外阅读移入课内,还真正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语文老师李小高引导记者观看了学校精心设计的两款“阅读存折”,记者看到阅读存折上特别设置了阅读趣称“贫农”“中农”“富农”“财主”“富翁”,学生通过每天的阅读积累换取一定量的金币,积累的金币可以通过班级的相关方案兑换想要实现的愿望。 

  “小学六年我在语文老师的指导下阅读过《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海底两万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杀死一只知更鸟》等等书。我们学校每年都专门制定博闻课程阅读书目,老师在课堂上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时间阅读,每个人还有阅读存折专门记录读过的书。”该校六年级三班的徐悦豪说。 

                                          雅行养成课程:让学生的行为“雅”起来 

  记者看到,该校精心规划设置“孝”“礼”楼道,以孝礼文化浸润孩子心田,并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来到展览室,张方方老师向记者介绍到,“为了让学生学会“孝”,我们在“雅行课程”中开设了感恩课。其中就有护蛋行动。孩子们每人一枚鸡蛋,规定一天24小时随身携带,如果中间出现破损宣告护蛋失败。活动设计的目的就是让孩子们体验妈妈十月怀胎的辛苦,从小懂感恩、知回报。在这一周当中,我们看到了太多感人的镜头。五二班的史浩辰,为了让自己的蛋宝宝有一个舒适、安全的小屋,还进行了“破坏”实验。先往小屋中放上一个鸡蛋,从窗台上丢下来,看看是否摔破了,反复进行了多次实验,最终给蛋宝宝营造了一个坚固、温馨的小屋。五一班赵怡衡爸爸擅长电路,赵怡衡在给蛋宝宝做小屋时,就加入了光、电元素。一年级杨子轩整天捧着鸡蛋小心翼翼,在家里连游戏也不玩了,责任心之强让父母感到可爱、惊喜和骄傲…… 

  有趣的“护蛋行动”李好至今记忆犹新。“首先为蛋宝宝设计建造精美别致的小屋,同学们的小屋有的还加入了高科技元素,里边装有小型的发电机。护蛋的过程中,有的同学蛋宝宝中途摔坏了就被终止了活动。我还专门查阅资料了解蛋如何能孵出小鸡,我们班里同学还对‘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千古难解之谜进行激烈讨论。这个活动让我体验到养育子女的不易,也激发我探究知识的兴趣,我觉得非常棒!” 

  “蚕宝宝是一个小生命,为了让它不冷并且舒服的在里面结蛹,我给它们作了一个漂亮又温暖的家,首先准备了个鞋盒子,然后叠了几个小房子粘在盒子里面,小房子一排三个,大街小巷分得很清楚,小房子上面还写了大宝、二宝、三宝,还在房子上面围了彩灯,看起来特别温馨。”该校六三班赵锦钰在日记中写道,“其实,我们就像蚕宝宝一样,温暖是主人给的,我们的温暖是父母给的,所以我们要爱给予我们温暖的父母。”看到孩子的日记,记者的眼眶湿润了。 

  记者了解到,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该校把上山体验课程、研学旅行课程、家长课程及社团课程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改进和优化,使这些课程更加常规化、有序化、人性化。通过一系列的拓展课程实施,学生们走出课堂,亲近自然的机会更多了,收获更大了;学生得到的锻炼机会更多了,体质增强了,懂得感恩了;学生的体验更丰富了,综合能力提高了,更加阳光自信了。 

  “大峪三小的老师和同学们,谢谢你们这五天以来细心的照顾。让我学会了如何叠被子,也从你们身上学到了吃苦耐劳的精神。让我们的友谊之河永不干涸。永远爱你们!”该校六年级张雨茜到位于深山区的大峪三小完成了为期一周的山区生活体验之后说。 

  “我发现孩子从山上下来之后更懂事了,有一次,我们去超市,孩子一个人帮我提了很重的东西提到楼上,我一下子觉得孩子跟变了一个人了,之前的娇气消失的无影无踪,孩子真的长大了。”张雨茜家长申学芳在该校的山区体验课程调查表上这样写道。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