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新闻  »  改革聚焦
轵城镇实验中学:课程引领发展 团队铸就合力
发布时间: 2018-12-10 | 来源: 济源网 | 作者: 轵城实验中学校长郑传军

  轵城实验中学位于古轵国腹地,是一所八轨制乡镇初级中学。我校始终坚持“为师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以“培养全面发展、学有所长的幸福公民”为办学目标,秉承“德艺同厚,知行合一“的校训,致知于行。近年来,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连年提升、成绩显著,先后荣获河南省师德师风先进学校、河南省卓越家长学校、河南省综合实践课程建设先进单位、市文明单位、市文明校园、市德育示范校、市优秀学校少年宫等称号。 

  轵城镇实验中学之所以质量过硬、能够在乡镇中学中脱颖而出,源于我校在坚持学校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紧扣“教师发展”这一中心,立足于团队推进课程建设,不断丰盈教师的实践智慧。 

  一、思想引领,点燃教师的智慧火花 

  有思想的教师,不仅关心学生现在的成绩,更关心学生将来的发展;不仅把自己的课教好,更关心怎样立足于学校实际、学生现状,开发出属于自己的课程……为此,我们在思想上引领,通过愿景感召、行动反思来唤醒教师开发实施课程的激情,点燃教师的智慧火花。 

  2009年,我们第一次接触到了新教育,“共读共写共成长”、“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深深地打动了我们。学校一次性购置了50本朱永新的《新教育》,两次选派教师参加语文教师观摩新教育年会——用阅读点亮孩子的心灯、用阅读帮助孩子建立更大的智力背景、让阅读成为一种信仰等已经逐渐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 

  2010年起,学校每周拿出两节自习课作为阅读时间(之后又每天增加了半小时阅读时间)。怎样在有限的时间里落实阅读,这成为语文教师们思考的重点。在教研组长曹佩贤的带领下,语文教师们整理出了每学期的阅读推荐书目;设置了“阅读储蓄本”这个活动抓手和名著故事会、好书推荐、读书交流会等多种交流形式;每学期进行一次奖评活动,给阅读明星和阅读标兵以相应的图书奖励,并授予三年来的优秀阅读者以“阅读小博士”、“阅读小硕士”、“阅读小学士”等荣誉称号。阅读活动初步做到了有时间保证、有推荐书目、有系列活动、有评价激励。 

  几年的坚持,学生的阅读习惯基本养成,阅读兴趣也提高了,但阅读的质量还存在欠缺。怎样在宽度与深度上做文章?教师的指导很重要,阅读课程的开发已势在必行。学校提出这个建议后,恰逢统编本语文教材把名著阅读纳入教材正文体系,语文组开始了实践。整本书阅读,对学生的指导点是什么?怎样用课堂的形式呈现对学生的指导?购买书籍、共读名著、设计课例、外出学习、名师示范、专家指导、总结梳理……两年的教学实践初见成效,阅读活动已经深化为名著阅读课程。大阅读课程的体系逐渐丰厚,教什么——从人物、情节、环境、主题、语言、写法六个方面给学生设置思路和话题;怎么教——导读激趣课、方法指导课、片段赏析课、问题研讨课、专题交流课、成果展示课六种课型已初见模型。课程的开发,带来的是教师专业的进步:市大阅读交流会上我校语文组作典型发言,曹佩贤、王艳霞等老师先后在市语文课程建设研讨会上作名著阅读公开课和专题讲座;而有了大量阅读、深入阅读作底气,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也一直在全市领先。 

  其余学科也在行动。生物教师赵建党专业知识丰厚,他带领学生开展“葫芦小分队”、“给校园植物挂牌”、“情浓中秋话丰收”等实践活动,领着生物组教师编写了校本教材《轵城实验中学校园植物》。知识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生物学科的课程特色初步形成。地理教师王学明,专业知识过硬,课堂教学幽默风趣,而且还是电脑高手。为进行乡情教育,他查阅了大量资料,求助于多家单位,收集到济源农业、工业、旅游、交通、气侯、物产等一手资料,最终形成了一本图文并茂的地理校本教材《家住济源》,详实的数据、清晰完整的地图,让学生知家乡、爱家乡,做到了书本与实践相结合,使“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教学理念得到了更彻底的贯彻。 

  二、平台“引动”,丰厚教师的课程实践 

  教师课程实践智慧的丰厚离不开学校的“牵线搭桥”。市教育局、镇中心校经常为各校搭建课程建设展示交流的平台,学校内部也需如此。为了促进我校学科课程建设的逐步开展和深入实施,学校除了鼓励教师走出去交流外,还搭建起了集体备课、课程标准案例式学习研讨、学期课程纲要研讨与展示、中考试题研究与展示、学科课程建设规划方案展示、学科课程建设学期汇报、综合实践活动观摩课等多个学习研究和交流展示的平台。正是得益于平台的“引动”,教师的课程实践智慧才初步显现,并在各级各类活动中彰显风采。 

  2015年至今,我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面小有成绩:先后有六位教师获市综实优质课一等奖、王静梅、王艳霞两位教师代表济源市参赛获省一等奖,两届综实课程成果评选1人获省一等奖、9人获市一、二等奖,方案设计评选5人获省一、二等奖,马德生老师成为市综实课程团队专家,学校获河南省综合实践活动建设先进单位,经过多年的实践,学校由自主到规范,逐步形成了“以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以知识拓展为主的学科实践活动,以考察探究、社会服务为主的社会实践活动,以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为主的德育实践活动”四位一体的综实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回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我校经历了“认识综合实践活动——学做综合实践活动——反思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推进都得益于学校平台的搭建。 

  2015年,市教研室举行第一届综合实践活动成果评选,我校有利用节假日开展实践活动的传统,教师热情较高,学校就积极搭建学习的平台:学习综合实践活动案例、邀请中心校领导到校作专题指导、相互观摩研讨,第一届成果评选6人获奖,引起了教师们更大的热情。 

  2016年寒假开学后,学校安排了一次“综合实践活动课堂展示周”活动,展示了假期中的综合实践活动,为众多教师提供了观摩研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机会,并邀请了市、镇负责综实课程的徐辉老师、侯善玉主任进行指导,推进了学校的综实课程的教研力度。这次教研活动,成为我校综实课程推进的一个关键节点,《中学生追星现象调查》《向一次性餐具BYEBYE》等课例的观摩和研讨,让教师对综合实践课程四种课型的认识更加清晰,对综实课程给予学生能力培养、个性彰显等作用的体验也更深刻。在此次教研活动中脱颖而出的王静梅老师也因此走向省级大赛的舞台。 

  2017年冬学段,为落实课程标准、推进学科实践活动的实施,学校搭建了学科实践活动教研平台。通过团队教研、集体备课、组织学生实践、成果展示、观摩研讨等活动,教师对学科综合实践活动有了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少年正是读书时》《身边的文化遗产》《家庭收支账本》《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最美中原,老家河南》《做网络小主人》《月季的扦插》《光现象与生活》……一个个学科实践活动,展示了各学科在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知识的融合方面迈出的第一步:教师了解了学科实践活动“综合性、实践性、探究性、生活性”的特点,学生运用学科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热情被激发出来,搜集、整理、分析等各项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学科实践活动展示周期间,恰逢市进修学校到我校督导校本研修工作,各位领导兴致勃勃地观摩了综合组的议课,并提出了建议,希望老师们在这方面做一点研究,连点成线,做成一个系统。 

  研学旅行是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的重要一部分。作为市研学旅行试点校之一,我校积极摸索实践。从学校最初提出尝试研学旅行到“沁河之旅”构想,从第一次的“沁河之旅”线路考察到临行前的第n次线路考察,从最初的沁河之旅活动方案制定到沁河之旅课程方案、活动细则、安全预案等内容的最终敲定,从任科教师专题会、班主任专题会、家长座谈会到班级成果展示评价……师生在研学旅行的课堂上共同成长。两年多来,从沁水河畔到龙门石窟,从小浪底到王屋山,处处留下学生的足迹;愚公精神、黄河文化、河洛文化、红色基因,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学生们的安全意识、团队意识、探究意识和公德意识等显著增强。对教师而言,班主任老师周密组织安排、任课老师搜集资料和悉心指导,在提高自己管理、组织、协调能力的同时,也在更新着教育理念,改变着教学方式。几年来,在研学旅行这个平台上,全方位参与方案设计和组织的马德生、王学明两位教师也得到了锻炼和成长,他们设计的“穿太行峡谷,探沁河文化,弘愚公精神”课程方案在全市研学旅行课程方案评选中获一等奖,并入选《最美的课堂在路上》一书。2017年我校荣获“市研学旅行先进校”。 

  三、机制“驱动”,开掘教师的课程潜能 

  从制度走向自觉,从粗放走向精细,从学科拓展延伸走向学科内部的深挖……课程建设不能再在学科的外延上打转转,要利用“机制”撬动学科课程建设的深入实施。学科课程建设研究机制、课题研究机制、先进教研组评选机制、优秀备课组评选机制、优秀搭班组评选机制等,推动了教师的前行。 

  在学科课程建设之路上,我校引导各学科组以“基于课程标准的问题研究”为导向,结合学科教学中的问题和教师团队实力,进行问题解决式研究和学科专题研究。 

  数学组以“基础课程、计算教学、习题教学”为课程内容,在抓好常规教学的基础上,各年级有所侧重。九年级侧重于习题教学——习题教学是将中招考试中的动点问题、线段问题、面积问题、三角形相似问题、点的存在性、平行四边形的存在性等热点问题,根据课程标准和课本内容做相应的拓展,做专题讲解和训练,通过解题的形式来形成数学技能,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努力实现形成数学能力与轻松迎接中考二者的结合。“习题教学的模型分析与研究”这一专题,让在数学试题研究方面有专攻的数学教师有了研究课程的意识,数形结合、数学建模、“逻辑连贯、前后一致”整体系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已经逐渐渗透到教师的思考和课堂教学中。思想的变化、课程的实践,带来的是数学团队研究意识的增强,带来的是数学教师课堂教学的扎实与逐渐丰厚。王艳萍老师成为市初中数学课程建设的骨干,她执教的《平行四边形的存在性》一课被评为“一师一优课”部优级课例。 

  英语组以“拼读——阅读——写作”为主线开展课程建设。英语组编写了《初中英语拼读入门》教材,以提高学生英语拼读能力为突破口,把拼读训练渗透于每个年级、每个学期的新课教学中,降低学习单词的难度,向“见词读音,听音写词”的目标努力。在阅读教学方面,注重做好阅读策略的归类整理,改编教材阅读任务,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运用阅读策略获取信息,使阅读训练的针对性更强。写作教学在指导学生布局谋篇上下功夫,教师对各单元的写作话题进行分析,整理出基本的写作模版。课堂上先带领学生分析教师所给的范文——同话题作文再训练——组内互改——教师改——重点讲评。紧扣课堂教学的学科课程建设提高了教师的专业能力,更提高了课堂效果。 

  此外,课题研究机制和优秀教研组评选机制也推动学科课程建设的深入实施。几年来,学科教研课题成为我校课题研究的重点,《关于开展初中生经典名著阅读指导的实践研究》《初中数学习题教学的模型分析与研究》《初中英语教学中运用拼读规则突破单词学习障碍的实践研究》《初中化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策略研究》《基于学科知识拓展的校本课程开发行动研究》等学科课题引导教师学会从研究的视角看待教育教学问题,在课题研究中积累资料、思考教育教学,从而获得个人专业的发展。我校注重以优秀教研组评选工作推动学科团队建设,在语文组、英语组、文科综合组先后荣获市先进教研组称号,2017年英语组以团结务实的工作作风、勤于钻研的教研氛围、优秀的教学成绩、富有朝气和活力的团队阵容被团市委评为市“青年文明号”,语文组再次获得市先进教研组称号。一个团队就是一面旗帜,在优秀教研组评选中,团队的活力与凝聚力被激发出来。 

  思想引领、平台搭建、制度促进,使轵城镇实验中学逐步沉淀出“课程建设文化”:做智慧型教师,研究课堂与教学,用智慧滋养教育生命。课程建设、团队教研,这是轵城镇实验中学教师成长的方向,也是学校发展的内驱力。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