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下午,河南教改成果联合采访团来到济水一中和济水中心校,对他们在课程改革方面的探索进行了深入采访,他们课程改革的思考和实践,带给采访者深深的震撼。课程文化,已经成为济源教育文化的一大核心组成部分。
“在实施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经历着、体验着、收获着。教师的专业素养在课程研讨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在课程实施中得以培养、学校在课程建设中走出困境、实现突围,加快了发展,形成了核心竞争力……”济水一中教育集团校长慎玉杰说。
教育时报记者发现,济水一中在课程改革方面本着“全科推进、全面实施、重点突破”的方法,全面启动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三大课程建设,以课程建设提升办学品质,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以课程建设助推育人模式创新和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用多彩课程打造学校核心文化,奠基师生幸福人生。
近年来,济水一中以基于核心素养的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为切入点,以校本教研、学科整合优化为驱动,全力推进语文、数学、英语等13个学科课程建设,深化“三环自主”课堂教学改革。学科课程建设如火如荼,科科有纲要、堂堂有课案、周周有活动、期期有展评。
学科课程建设与实施还提升了济水一中全体教师的课程领导力、执行力,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济水一中校长慎玉杰介绍:学校有“创客课程”,来源于学校一年一度的科技创新大赛和科技节活动。学校也连年荣获省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奖,数百名学生在国家和省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并斩获多项国家级奖项和省级奖项。
采访中,学生社团进行了精彩的展示,学校的教师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和特长,基于核心素养,组建学生社团,开设学生社团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学校每学期都举办社团课程成果展示和展演,评选出优秀社团给予奖励。学生社团在学校大型活动,以及中美、中韩国际友好交流等涉外活动中,参与接待和交流展示,屡次受到好评。
教育时报记者发现,济水一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因地制宜,找准切入点,实施重点突破,将综合实践活动与校园节日课程、传统节日课程、研学旅行课程、入校离校课程、主题教育课程、文明志愿服务等活动相结合,通过对活动的课程化设计和系列化、规范化实施,推进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发与落地。据介绍,目前,已经构建的综合实践拓展课程有:校园节日课程、传统节日课程、研学旅行课程、入校离校课程、主题教育课程共五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教育时报记者走访了济水中心校下辖的几所学校,在课程改革方面,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在西关学校,教育时报记者被他们的课程改革探索深深震撼。
“我们的课程改革之路,可以清晰地分成三个阶段:开展课堂改革,开发校本课程,开展学科课程建设。我觉得这不可或缺的三个阶段,让我们越来越接近课程改革的本真。”济水西关学校校长张化芬告诉教育时报记者。
每一门校本课程,西关学校严格按照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这四要素扎实推进,一门课程成熟了,再开发、推进第二门课程。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学校循序渐进地推出了多项课程:阅读课程、乐器课程、远足课程、国学课程、节日课程、民族课程、水育课程等。这些课程丰富了校园,点亮了童年,成就了师生和学校。
让人感触最深的是,西关学校在课程改革上做了最新探索:开展学科课程建设。他们把之前开发的校本课程大部分融入学科课程建设,比如乐器课程成为音乐学科的拓展课程,阅读课程成为语文学科的拓展课程。这种改变,把全体教师引领到学科课程建设的思路上来,重新唤醒了全体教师对学科课程的认识、对学科资源的思考、对学科课程的设计。
先确定好学科核心素养和育人目标,以整合的方式实施基础型课程,学科内归类并整合教学设计,学科间整合教学设计,以“学科+”的方式开展拓展型课程。
教育时报记者发现,带有前瞻性的学科课程建设,让济源的老师已经逐渐学会从核心素养的高度、从学科教育的高度来审视自己的学科,从整合、拓展的角度寻找、梳理课程资源,这是学校课程构建中最有价值的思考。在济源,课程文化,已经成为奠基师生成长、成就教育品质发展的核心文化,也是最稳固最有力的文化。